池塘是水产养殖动物生活的场所。水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动物的生长繁殖。科学进行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是提高养殖品种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目的的关键,而池塘的改底无疑又是养殖水体水质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塘底质的好处及危害:
1.好处: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一部分残饵和水产动物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以及死亡的生物体遗骸发酵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突变的作用。
2.危害:底泥过厚除了使水产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小外,还积累了大量有机物,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下层长期缺氧,氨氮、甲烷、硫化氢等浓度过高,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菌大量繁殖。同时,底泥重金属沉积过多,还会造成水产品重金属污染。
池塘改底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池塘底质恶化是引起水产动物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升高、缺氧浮头、暴发疾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为充分发挥底泥积极的生态功能,抑制其消极作用,必须定期进行池塘改底。
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40cm;草、鲂、鲤鱼池底泥以0~15cm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10-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它有害生物。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
池塘改底的具体措施:
1.物理方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大多采用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清除淤泥的方法。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
生产过程中的清淤工作要视具体条件进行,除了清淤外,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减缓黑化过程。
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的物理型底质改良剂,虽能大量吸附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沉积池底,但会造成底泥中氨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发生底臭,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方法来修复养殖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
在老化污染虾池中移植沙蚕等底栖生物,并培育成优势种群,可大量摄食虾池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其它生物尸体和有机碎屑,减缓了虾池底部有机物的积累。而且沙蚕是穴居生活,其刚毛的不断划动可行成了一个个小的水流循环,能增加底质中的溶解氧。
近几年,通过微生物进行池塘改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康源绿洲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研究,以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为主体制作的如金水产专用制剂,应用于池塘改底效果显著。因为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和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构成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所以光合细菌在池底污染严重或水质不良叉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能改善底质和水质,而且能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需要定期性的修复与改良,才能促进水产养殖业良性可持续发展,一旦底质恶化再来修复,势必事倍功半。各养殖户应该定期做好池塘改底工作,给水产动物提供最好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