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一部分残饵和水产动物粪便等有机物沉入水底,死亡的生物体发酵分解后的残留物质,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调节和缓冲池塘水质突变的作用。但是,底泥过厚除了使水产动物的生存空间变小外,还积累了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质在分解时大量消耗氧气,导致水体下层长期缺氧,氨氮、甲烷、硫化氢等浓度过高,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菌大量繁殖。同时,底泥重金属沉积过多,还会造成水产品重金属污染。

    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工作,要及时发现池塘底质的变换,需要时要进行池塘改底工作。大多数养殖户对池塘改底的手段也比较保守而且不彻底,容易造成池塘改底失败。康源绿洲微生物专家根据多年研究发现利用多种有益微生物对池塘底质进行处理,效果非常好,而且水体自我恢复能力增强,养殖过程中水产品发病率降低20%。好技术要大家分享,康源绿洲水产专家总结以下几种清塘改底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生产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物理方法。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大多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清除淤泥。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40厘米;草、鲂、鲤鱼池底泥以0~15厘米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10~20厘米呈暗黑色的底泥。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   

    除了清淤外,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减缓黑化过程。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的物理型底质改良剂,虽能大量吸附水体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沉积池底,但会造成底泥中氨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发生底臭,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从而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必施生石灰;在有机质贫乏的养殖塘不宜单施生石灰,否则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有机物积存更少,池塘肥力进一步下降,恢复更为困难。

    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用于虾蟹、鱼塘的除臭功能十分明显,在“倒藻”下雨及用药等原因造成的水变后的底质改良均有良好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一般都会留下化学农药等残留,影响水中微生物平衡造成水体稳定性变差,进而诱发水体中毒等现象的发生。

    3.生物方法。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如金益生菌复合剂富含光和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多种有机菌。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和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这些物质满足自身需要,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构成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所以光合细菌在池底污染严重或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之间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造成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能改善底质和水质,而且能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这是一种生态改底措施,无需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值得广大养殖户信赖。

    如果您想了解微生物改底清塘技术,关注如金官方微信,或者登录官方网站:www.em598.com进行了解,马上拨打热线电话即可获得价值398元一套的技术资料哦!

养殖PC端.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