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气候潮湿,又随着气温升高,为饲料霉变创造了条件。饲料霉变轻者造成饲料适口性降低,导致水产动物食欲减退,生长缓慢,重者导致水产动物体内毒物残留,造成中毒死亡。因此,饲料霉变必须加以重视,有效管理好水产饲料至关重要。

一、饲料霉变的危害

1、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饲料中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生长迟缓、黄疸、抑郁、厌食、被毛粗乱、肝肾损伤、免疫抑制、受精率低、饲料转化率低等方面。 2、饲料霉变对人类的危害。畜禽食用了霉变的饲料,会在肉蛋奶中有残留,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导致畸形、癌变、免疫抑制等。

饲料发酵剂

二、饲料发生霉变的原因 (1)空气湿度和环境温度 饲料发霉实际上是霉菌大量生长和繁殖的结果,而霉菌在饲料中生长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其中大部分属于温性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一般为22-30℃。其中曲霉菌属最适生长温度为30℃左右,青霉菌属为25℃左右,镰刀菌属为22℃左右。上述几种霉菌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最适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南方梅雨季节,霉菌生长繁殖最为旺盛,饲料霉变大多发生在这个季节。长期的梅雨季节导致空气湿度在85%以上,环境温度在22-30℃,在这种条件下霉菌大量生长繁殖,导致饲料发霉的情况非常普遍,给饲料厂、经销商以及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饲料水分高,饲料温度与环境温差大引起 当饲料水分高于14%时,在储存时容易发霉。饲料水分高于14%最要是生产配合饲料时没经过干燥和冷却,而现在的大型饲料加工厂冷却设备性能很好,使饲料水分控制在12%以内,一般不会直接导致饲料发霉。但是当饲料经过运输或在其它地方储存时经过暴晒使饲料温度升高,当环境温度下降时,导致环境与饲料之间形成一个温差,从而使饲料包装袋边缘形成一层“汽水”。导致饲料包装袋内边缘水分升高从而导致发霉。

饲料发酵剂

(3)饲料加工不当

在生产颗粒料时,冷却器出现异常,导致饲料温度较高,因温差大而使其发霉(饲料厂打包时要求饲料与环境温差不超过3℃,因此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冷却器出现异常还会直接导致饲料水分高(饲料水分检测作为出场检验的必检指标,一般不会发生) 其次,在饲料制粒过程中,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积存的物料可形成霉块,脱落后进入城品仓和包装袋,引起整包饲料发霉。这种情况发生的比例很少,不会导致成批饲料发霉。 (4)饲料储存与运输不当 饲料仓库潮湿,饲料包装破损(上下货、运输、鼠害等),饲料存放的位置未经清扫,地面有物料而发霉从而传染饲料(霉菌污染有接触传染性)。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长,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受到雨淋,暴晒等,都极易引起饲料霉变。 三、饲料发霉原因的判断 (1)仅封口处发霉: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空气湿度大,空气中水分转移到饲料封口处,导致封口部位水分偏高,若温度高,则于封口处饲料极易发霉。此类情况一般只见封口处有发霉现象,有霉块,成批发霉。 (2)袋子边缘发霉:袋子边缘发霉主要是由饲料和环境温差过大引起,温差过大,袋子内饲料水分转移到袋子边缘而使局部水分偏高,从而引起边缘发霉。此类发霉一般在袋子边缘有霉块,堆垛底层和中间包装多见。 (3)袋内均匀发霉:此类发霉一般是在正常存放条件下,饲料水分高,或存放时间长引起,成批饲料发霉。 (4)袋内有小霉块:可能是饲料加工过程中设备上脱落的霉块。此种情况一般是个别包装发生,不会成批随着气温升高,为饲料霉变创造了条件。

饲料发酵剂

四、预防措施 1、饲料原料控制。严格控制好饲料或原料在储藏、加工、运输等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水分含量(一般控制在12%以内) 2、加强饲料的保管。饲料贮存场地应内外清洁卫生,有防潮、防虫、防鼠、防鸟、防霉变等设施;绿色富硒饲料原料及成品应单独贮存;饲料贮存期间应注意温度、湿度的变化,定期进行抽样检查,发现变质饲料应及时无害化处理。 3、选择有效的防霉剂及毒素吸附剂。防霉剂能防止饲料霉变,毒素吸附剂可吸附饲料中原有的毒素及储藏中产生的毒素。 五、对轻微霉变饲料的处理 1、物理化学法。利用中草药熏蒸法,氧化剂法,乳酸菌和醋酸菌等微生物法,或补充硒等营养元素可降低黄曲霉毒素毒性。由于处理后仍有毒素残留,应限量饲喂,并添加黄菌霉毒素吸附剂。 2、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亲和性,高效催化、降解黄曲霉毒素为无毒化合物。酶降解去除霉菌毒素效果好、实用性强,但酶易被高温或酸度所破坏且分解后的产物还可能有毒,因此需要注意。 3、吸附法。常用的吸附剂有沸石、活性炭等,这类吸附剂添加量大,有的有副作用,有的还吸附养分和抗生素。另一类是酵母细胞壁类产品。 4、辐射或暴晒法。对轻微霉变的原料用辐射或暴晒的办法处理,可破坏其中50%-90%的黄曲霉毒素。

 未标题-1.png